創建年代

 

本宮創建於清康熙四年,明永曆十九年(西元1665年)。

 

 

建廟史記

 

本宮位於台南縣北門鄉三光村三寮灣。是濱海的一個小漁村。在三百三十八年前,先民由大陸渡海來台時,為保佑航海平安,特奉請故鄉神明 李府千歲金尊隨船保護渡台。來台後落腳於此,初搭建三間草寮安身,因三間草寮之間,道路彎曲,因而有「三寮灣」之稱而沿用至今。

先民們初來乍到,生活困苦,其奉請來台的 李府千歲金身,無處安座,只好置於工具籃中。爾後,因王爺神威顯赫,屢求必應,於數年後蓋草寮奉祀,供善信參拜。

從此,神威更顯,護佑生民,消災改厄,香火日盛。後來善信們為崇功報德,乃集資於民前十年(一九○二年)興建公厝型廟宇──慈安宮奉祀,此為「三寮灣東隆宮」的前身。

民國卅年,日人為箝制台胞思想,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嚴禁人民奉祀神佛,且大肆拆除寺廟,焚毀神像,當時全省各地被拆廟宇及焚毀神像不計其數。但日本警察目睹本官 李府千歲神功卓著,正氣昭彰,特法外相待,不敢造次,因此, 李府千歲金身得以保存至今。

 

 

本宮位於台南縣北門鄉三光村三寮灣。是濱海的一個小漁村。在三百三十八年前,先民由大陸渡海來台時,為保佑航海平安,特奉請故鄉神明 李府千歲金尊隨船保護渡台。來台後落腳於此,初搭建三間草寮安身,因三間草寮之間,道路彎曲,因而有「三寮灣」之稱而沿用至今。

先民們初來乍到,生活困苦,其奉請來台的 李府千歲金身,無處安座,只好置於工具籃中。爾後,因王爺神威顯赫,屢求必應,於數年後蓋草寮奉祀,供善信參拜。

從此,神威更顯,護佑生民,消災改厄,香火日盛。後來善信們為崇功報德,乃集資於民前十年(一九○二年)興建公厝型廟宇──慈安宮奉祀,此為「三寮灣東隆宮」的前身。

民國卅年,日人為箝制台胞思想,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嚴禁人民奉祀神佛,且大肆拆除寺廟,焚毀神像,當時全省各地被拆廟宇及焚毀神像不計其數。但日本警察目睹本官 李府千歲神功卓著,正氣昭彰,特法外相待,不敢造次,因此, 李府千歲金身得以保存至今。

 

 

 


 

閩南式建築

 

本宮是一傳統閩南式廟宇建築,格局恢弘秀麗,精緻典雅,是榮獲「國家薪傳獎」的福建省溪底派閩式廟宇大木匠師王錦木老先生所精心設計,他在榮獲「薪傳獎」發表談話時公開表示,三寮灣東隆宮是一座最能代表他溪底派整體建廟理念與風格的廟宇,也是他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。

其他如門神彩繪:潘麗水先生,堵頭彩繪:李漢卿先生,廟脊剪黏:葉進祿、葉進益先生,木部雕刻:蘇永欽先生等,皆是榮獲「國家薪傳獎」或名重一時的著名匠師,所以本宮堪稱集名家大成之經典廟宇建築傑作,而且本廟所用之建材,如觀音石、台灣檜木、牛樟木等皆是道地本土所產,無參雜外來品,所以本廟亦是研究傳統台灣建築藝術之最佳所在。

 

 

 

觀看廟宇

 

本宮新建廟宇莊嚴宏偉,金碧輝煌,廟前兩根參天大旗竿,遠遠可見,氣勢萬千。本宮佔地一千餘坪,建坪四百餘坪,建築為三川五門兩殿式格局,屋頂剪黏變化無窮,或雙龍朝三星、或雙龍拜塔、或雙龍搶珠;配以鮮豔的花卉,翠綠的松柏與造型生動的青龍彩鳳、人物瑞獸,交織成瑰麗奇妙的景緻,令人不由駐足細細欣賞。前座代天府,前有石將軍持槍挺立,威風凜凜,頗有大將之風,為他廟所罕見 ; 另有石獅、麒麟數對,神態迥然不同,均為上上之作。登步口,仰目四望,斗拱層層交錯,美不勝收。

前殿殿堂寬廣無比,潔淨莊嚴,兩壁腰牆石刻雕飾,搬演風起雲湧的歷史故事,生動逼真。仰望殿頂崁金漆藻井,在網目層層出挑中,展現匠心獨運的成果 ; 而壁飾鋁製燙金圖案,係仿自台北國家戲院外壁圖飾,瑰麗奪目。內殿蟠龍石柱據立,掌印官與掌劍官分峙左右,含威蘊怒,神威熠熠。神龕金碧輝煌, 李府千歲等神佛,端坐其上,神光照射,庇祐四方黎庶。左龕中軍府,右龕城隍府。

後殿是一座設計新穎,風格別具的二層樓建築,禽前設有新型天井,頂鑲圓玻璃無數,乃採自大輪船窗材,採光極佳,為廟宇創作傑作。精美神龕分上下兩層,上為「凌霄寶殿」,崇祀 玉皇上帝、南斗星君、北斗星君、配祀四大天王及八仙女等。下層為「海山寺」,奉祀 觀音菩薩、韋陀尊者、文衡聖帝、註生娘娘、夫人媽等。左右置王船及神駒,皆仿古代文物放大銅鑄而成。眾神跌坐龕中,天心秉護,祥光瑞氣籠罩其中。

殿頂結螺式藻井,網目層層,美不勝收;天花板上,崁入巨型蟠龍、人物、飛仙等,都是上上之作,頗為可觀。二樓朱紅欄杆,為櫸木良材,上置銅鑄龍鳳花飾板,富麗堂皇。天井左右兩側設「元辰殿」、「太歲廳」、「光明廳」,供善信祈求元神煥彩,消災植福,延年益壽。

宮前,朗闊廟庭前方築「千秋閣」一座,每逢節慶,戲團皆演藝於此,左方置 李府神駒及三簷六角金亭,專供信眾輸誠之用。